广州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丰富且传统,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风俗习惯:

- 守夜与守灵:
- 亲人离世后要立即“开丧”,家属通常会在家中或适宜的地方搭建灵堂,头三晚家属需守灵(现在多简化为1晚)。
- 供桌上摆放烧肉、苹果(寓意平安)、米饭插筷子(传统叫“倒头饭”)。
- 灵堂内香火不断,直到出殡时才熄灭。厅里留一盏灯,直到出殡时才熄灭。
- 出殡习俗:
- 必须请先生算时辰,凌晨5-7点(阳气渐升)是较多人选择的出殡时间。
- 送行队伍按辈分排序,孝子捧遗像不能回头(怕魂魄留恋)。
- 出殡前,大门有两扇门的,里面的木门不关;家里一年内不装修,避免锤钉。
- 直系亲属一百日不去别人家里,不参加红白事,不送礼。
- 祭祀与七期:
- 每七天做一次祭祀,头七最重要(传说逝者会返家)。
- 供品忌用梨、蕉(谐音“离”“招”)。
- 百日祭要烧纸扎屋(现在流行环保祭祀)。
- 丧服与着装:
- 家属及亲朋会穿上特制的孝服,孝服的颜色和款式根据风水讲究来选择,以白色为主,代表纯洁和悲哀。
- 参加丧事的亲友不穿艳色的衣服。
- 饮食禁忌:
- 亲友在祭奠时,不讲“多谢”,只说“有心”,并登记好名字。
- 出殡前直系亲属女士不能在设灵家里洗头,但可以外出洗头。
- 亲友来上香时不倒茶倒水招呼,而是提供解秽酒。
- 如果出去开台食饭,点菜单数(3、5或7个),不超7个菜;牛肉、芹菜、韭菜、莲藕、海鲜等不能点;如果点鱼,要叫厨房砍尾巴;饭后最好上一个甜品,如红豆沙,甜品不计菜式,汤水也不计菜式;吃饭时留个位给先人,上每个菜都要夹点给先人,吃完不要打包。
- 入殓与风水:
- 逝者去世后,家人会为其沐浴更衣,然后将其放入棺材中,这一过程称为“入殓”。
- 广州人最信“背山面水”,下葬前要撒五谷(大米、红豆、绿豆等),墓碑朝向必测罗盘。
- 回礼与禁忌:
- 广州人在参加丧事时,通常的惯例是包100元的“帛金”,还会收到一个白毛巾,里面放着三样东西:一小“红包”、一块水果糖和一个小折刀或两枚针。
- 避免送偶数作为回礼,不送钟、镜、鞋、橙等有不吉利寓意的物品。
- 粤语中,“4”和“死”谐音,因此送东西时应避免4个、4双、4对等数量。
- 现代变化:
- 简化流程(3日完成仪式常见)。
- 生态葬接受度变高(海葬、树葬)。
- 电子祭拜成新趋势。